咨询热线

020-123456789

主页 >新闻动态 >

百姓餐桌上的三次变迁饮食文化带动餐饮产业发展
日期:2024-05-04 12:29:28    来源:邯郸科技频道孙青梅工作室

    “民以食为天”。百姓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中,餐桌次变最能反映百姓生活变迁的上的食文就是餐桌,这项天底下最大的迁饮民生工程,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化带迅猛发展,人们告别了计划经济,动餐告别了“票证时代”“供给时代”“排队时代”。饮产业文化底蕴丰厚的百姓老陕们,也和全国人民一样,餐桌次变日常餐桌上的上的食文饭菜种类日渐丰富,在大饱口福尝遍四海珍馐的迁饮同时,完成了从最初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再到“讲品位,化带讲营养”的动餐三次转变。因此衍生兴起的饮产业饮食文化,由“吃”上带动了餐饮产业的百姓大发展,形成了鲜明的陕西特色,并与“国际接轨”,如今“勺勺客”已经成为让人们羡慕与追捧的热门职业。
    陕西亮点
    记者近日采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等部门了解到:通过新中国60年来的不断发展,我省餐饮行业目前发展呈现出六大特点:
    一是餐饮品牌和连锁经营在餐饮业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。西安饮食集团等一批全国餐饮百强品牌企业超常发展,西安饭庄、老孙家等“中华老字号”餐饮品牌企业持续发展,麦当劳、肯德基、德克士、永和豆浆等国际知名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,还涌现出了川渝人家、江海肥牛等一批餐饮品牌连锁企业,成为我省餐饮业快速发展的主流和方向。
    二是多种经济成分和其它行业共同促进餐饮市场的快速发展,民营资本成为餐饮业投资的主要力量。
    三是各大菜系百花齐放,陕菜、粤菜、川菜、杭邦菜、湘菜、鲁菜、东北菜、徽菜等特色餐馆遍布大街小巷,共同繁荣了陕西餐饮市场。
    四是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,宾馆餐饮、酒店餐饮、经济饭店、中式快餐、西式快餐、配餐送餐、陕西风味小吃、大排档、夜市、农家乐等经营方式方便快捷,满足了老百姓多样性的餐饮消费需求。
    五是餐饮食品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,旅游业的发展给传统餐饮食品带来新的机遇,陕西传统风味小吃牛羊肉泡馍、元宵汤圆、粽子、绿豆糕、腊牛肉、岐山臊子面等,采用工业化工艺标准生产和包装,方便了市场销售,促进了我省餐饮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。
    六是餐饮技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。全省已经形成普通高校、民办学院、专业培训班等门类齐全的餐饮教育培训体系。
    数字说话
    据陕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提供的相关数据及陕西省2009年统计年鉴(省统计局提供数据)显示:
    1949年我省饮食行业年销售额不足0.25亿元;1978年全省饮食行业年销售额达到1.32亿元左右;2008年全省饮食行业年销售额达到256.02亿元,2009年全省饮食行业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00亿元。2008年的年销售额是1978年的194倍。餐饮业连续多年保持了20%以上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,有效拉动了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。
    1978年我省餐饮行业销售网点有5000余户,几乎是全是国有企业;2008年我省餐饮行业销售网点达到110584户,从业人员515249人,90%左右的企业为民营企业。随着餐饮业规模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,对促进农业、果业、畜牧业、旅游业、酿造业、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,拉动消费需求、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、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。
    餐饮协会会长解读百姓餐桌上的三次变迁
    从供给短缺时代走过来的人们,也许对记者的亲身经历感同深受。新中国60年,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餐桌上的变化,在对比中的变化是巨大的。然而业内人士对此变化的研究和感悟更为理性、科学。9月12日,记者采访到了陕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李有堂。今年已经60多岁的他,曾担任过我省商务系统分管烹饪餐饮行业多年的厅级领导,退休后依然做着与餐饮行业有关的管理服务工作。李先生将改革开放30年百姓餐桌上的变化,形象地概括为:从最初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再到“讲品位,讲营养”三次转变。他说,餐饮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。
    李先生说,从1978年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初,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,中国首先完成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,在基本解决粮食问题之后,餐饮行业作为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第三产业,率先得到了发展。1985年左右,以“双规制”的实行为标志,基本结束了票证供给物质短缺时代。物质供给的初步丰富,使人们的餐桌开始丰盛起来,昔日一些国有老子号重新焕发生机,部分个体商户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中。极具陕西特色的“肉夹馍”“羊肉泡馍”等陕西传统小吃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就是很好的例证。“有没有”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。
    到上世纪90年代初,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,流通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,票证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。此时,部分外地餐饮企业和国外餐饮企业陆续登陆古城西安,饮食讲档次、讲特色成了当时人们饮食的推崇目标。一批餐饮行业的品牌在此时确立。人们在物质短缺时代,见面遇到时常问的“吃了没有?”的问候语渐渐淡出。饮食“好不好”的目标得以实现。
    人们在满足丰盛的饮食之后,迅速引入了“健康饮食”的概念。人们不再单纯满足于“南甜北咸”,饮食更讲究营养搭配,更讲究环保、无公害,讲究饮食背后文化内涵,讲究进餐场所的情调、氛围。随着股份制等现代化企业运营模式被引入餐饮行业,餐饮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从业人员数量的迅速增加,一批专门培养餐饮高级人才的培训机构、学校应运而生,由专门机构评定的“烹饪大师”已被人们熟悉。“大师傅”如今已经成了高薪职业的代名词。一批带有知识产权的“中华名小吃”“陕西地方名小吃”等品牌,已经被百姓熟知。一批高素质、高学历的人才走上饮食企业管理者岗位。一批国内、省内的优秀饮食企业开始向海外进军。“蓝田厨师”已经成为我省职业教育一个享誉全国的品牌。
    一段与“两个丸子”有关的辛酸故事
    记者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,一段有关“吃”的儿时记忆,至今常常成为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谈资。1975年9月,6岁生日时,正在西安东郊某企业做工人的母亲打算给自己将要上小学的宝贝“小三”我过一个体面的生日。由于父亲在外当兵,一家人为我开出的生日食谱为“两个煮鸡蛋,两个肉丸子”。那时购买所有生活品都要票证,每人一月二两肉的定量及每斤4毛6分钱的肉价,让母亲一时犯难。母亲偶然间听说在西安饭庄附近的“西安腊味品商店”是当时西安市惟一一家可以供应议价的熟食店。于是在我生日的一个星期前,一个采购计划在母亲的脑海中形成了。
    临近生日前的那个星期日,母亲带着我出发了。当时由于交通不便,对于住在西安郊区的我们来说,“进城”是一种奢望。先坐上母亲的自行车,急匆匆赶到纬什街,后转乘半小时一趟的7路公交车,才能进入东大街。乘上车身被漆成红色的公交车,颠簸在不平的道路上,那时感觉“进城”的路是那样漫长,辗转两个多小时,才到了东大街。赶到西安饭庄时已经是中午11点多了。
    到了西安饭庄东侧角落里的腊味品商店时,狭小的门脸外已经排满了人,队伍已经拐进菊花园。那时人们对议价品的渴望,可以用奢望来形容。秋风渐凉,母亲带着我排了近3个小时的长队,终于买到了两个我渴望的“四喜丸子(狮子头)”。服务员用麻纸悉心包好,用细细的纸绳捆好后交给了我,再三叮嘱要小心。
    回家路上,意外还是发生了,在大差市等公交车时,由于当时人多车少,当时幼小的我,被一拥而上的大人们挤上了密不透风的公交车。汽车开动时,母亲因体力不支被挤在了公交车下。面对这种情景,幼小的我只能用啼哭面对眼前的一切。汽车到达终点站,下车的我等了两个多小时后,到晚上6点等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。那时我怀中的两个丸子已经被挤成了两个肉饼……
    转眼30多年过去了,母亲已步入古稀,膝下儿孙满堂。我这个当时爱吃糖的孩子如今也步入中年。如今每当过年准备年夜饭时,总会为选择去饭店订餐还是在家中自己动手而发愁。平时宾朋小聚或庆祝生日请客吃饭“下馆子”已经成为寻常之事。看着自己腰间的皮带渐渐放宽,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滋味。如今古城西安的大街上,各类饮食店铺鳞次栉比,只要你有胃口,有足够的时间、足够的金钱,随时随地就可享受到南北大餐,甚至是异国风味。昔日很少见到的珍馐美食也早已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    文章来源:西部网